西安交大团队项目落地合肥 融入低空经济产业链条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 > 教育要闻   时间:2025-11-24 13:51   收藏   打印

时间:2025-11-24 13:51  

W020251124262102100028.jpg

  施宏宇,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相控阵天线近十年。他们团队做出的天线不大,薄得像贴片,贴在无人机机腹,几乎看不见,却能让画面在几十公里外依旧稳定回传、链路不抖。

  因看中合肥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基础,西安交通大学相控阵天线团队决定将项目落在合肥。

  目前,设备已从小批量试制进入量产阶段,团队也启动下一步规划:扩大产线、组建本地研发力量,并与本地无人机企业合作。

  让无人机的天线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行业里常听到一句话:“低空经济的第一步不是飞,是连。”

  施宏宇把问题解释得非常直白:“无人机是一个无人操作的移动平台,不像地面设备,失联可能就是危险发生的瞬间。”

  他反复提到“稳定”这个词。传统抛物面机械天线体积大,需要伺服电机驱动做波束扫描,还得配套一个吊舱。固定翼无人机本就像一架“轻量化滑翔器”,一旦在强风环境中挂上一个重物,姿态更难保持,能源消耗也急剧增加。

  而多数工业无人机的飞行场景都不是理想环境。电力线在深山沟谷,森林防火在高温干燥地带,地质灾害监测在强风入口区。通信的稳定性,就是这些场景能否真正“无人化”的核心。

  更现实的是成本。施宏宇说,过去一套民用相控阵天线要几万元,“整个行业都知道这是好东西,但真正能上规模的场景不够多,贵。”

  这种贵,不仅让客户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无人机能承担的工业任务的边界。因此,他们的目标不是做更昂贵的技术,而是让相控阵天线能够真正适配无人机的运行逻辑: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成本更合理、形态更灵活。

  “我们不是要让无人机背着大书包飞,而是让天线成为它身体的一部分。”施宏宇说。

  可共形,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天线不再凸起,而是贴在机体曲面上。没有风阻突起,不需要吊舱,结构变轻,性能变稳,同时把卫星通信能力塞进更小的体积里。“我们花了将近十年,让它能工程化。”他补充,技术难点不在“切成薄片”,而在电路架构、幅相调控、散热结构等一系列相互牵制的环节。

  技术正进入真正的“使用现场”

  技术是否够先进是一回事,能否真正进入场景是另一回事。

  现在,团队的小批量试制已经完成,正在根据合作方的需求做细节调试。测试人员反复模拟强风、暴雨、恶劣环境,以确认这片薄薄的天线在极限条件下依然能稳定工作。

  最先落地的将是电力巡检无人机。

  在深山,传统遥控链路覆盖不够,飞到一定深度后,画面开始延迟,甚至中断。而相控阵天线能让无人机依托卫星通信,继续飞入无人区,并把图像实时传回。

  施宏宇举例:“如果巡检到设备出现异常,需要临时调整航线,传统方式无法做到。但卫星通信能把操作权延伸,让无人机更像一个真正的‘远程工具’。”

  同时,团队也和本地工程化企业合作,把结构设计、散热、可靠性测试这些“高校不擅长的环节”交由更专业的团队完成。

  “我们特别希望在合肥组建一个长期研发团队,把工程化和学术研发结合。”施宏宇说,未来希望与合肥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让项目在这里有更完整的生长链条。

  让技术在合肥嵌入完整的链条里

  施宏宇第一次来合肥,是与本地企业沟通项目合作。“那天行程排得很满,但接触的人都非常直接,先看技术、再谈需求、最后说怎么一起做。”那时,他对合肥产生“可以把事情落下去”的最初判断。

  城市不吵不闹,节奏不急不缓,街道干净,科研机构分布密集,人群气质里没有多少“压迫感”。不过,真正让这项技术选择落地的是产业链的密度和触达感。

  “我们做的是相控阵天线,必须嵌进一个完整链条里才有价值。”施宏宇说。无论是整机厂的飞控系统、车企的车载通信需求,还是卫星互联网终端企业、工程化设计团队,项目每往前一步,都要和不同环节的企业磨合、测试和重构。“在合肥,这些环节是能被找到的。”

  他列举一个场景:团队上午讨论天线与整机结构的适配,下午就能和工程公司一起看吊装结构图;前一天谈完卫星链路需求,第二天就能与本地卫星终端企业一起测延时和功耗。更重要的是,大家愿意坐在一起谈,也愿意给对方留出空间。

  “我们来合肥开了几次会,就能把上下游公司叫到一张桌子上,讨论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施宏宇说,“有些地方产业链写在PPT上,在这里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非常关键。”

  在团队看来,“合肥适不适合落地”不是靠政策条款来判断,而是靠一种很现实的感受:事情是能推进的,合作是能碰上的,路径是能看见的。

  “从实验室走向公司” 需要为技术落地“翻译”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合肥科创集团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承担了“桥梁”角色。

  科创集团技术经理人姚元清说,他们第一次见团队时,注意到面临典型的“从实验室走向公司”的难点,成果如何转化、知识产权如何作价、股权怎么分、公司如何治理、研发如何接上工程化团队。

  “这些不是科研人员的短板,而是创业团队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姚元清说。

  他记得一次讨论会上,施宏宇团队用了一张高校教学常用的“结构示意图”来说明技术路线。“我们反复沟通,帮他们把技术价值翻译成商业价值的表达方式,把高校语境转成产业语境。”

  科创集团团队协助梳理知识产权、搭建股权结构,推动团队和本地企业做技术对接,也把投资机构引入到讨论中。在姚元清看来,“我们做的是让技术落地的阻力更小,让他们的注意力留在研发和应用上。”

  施宏宇并不避讳对这一过程的认可:“需要有人帮我们把复杂的流程讲明白,这样才能专注于把产品做好。”但他也强调:“这不是被服务,而是一起做事。”这种“并肩”的关系,使得团队落地后,很快融入城市的产业体系。

  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合肥晚报 编辑: 吴春红
来源:合肥晚报
相关新闻
  • 校园
  • 职场
  • 考试
  • 专题
固镇县第一小学胜利路校区举办2025年秋季家长会 共探五六年级孩子的成长密码

固镇县第一小学胜利路校区举办2025年秋...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招才引智高校行” 安徽全省已举办1160场

计划招录2577人!“国考”补录8日开始报名

2026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图说教育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