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持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11月19日下午,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开宝老师带领学生社团成员共17人赴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校区的校史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郭沫若任首任校长,是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1970年初,学校搬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成立于2004年,后经历改造升级,建筑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灰墙坡顶红瓦,楼檐青藤垂落。该馆保留其原有苏式建筑风格,通过档案、实物、图片等展品直观展示了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成就,现为安徽省、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讲解员分别从国运所系、大师云集、春风化雨、气象峥嵘、南迁重建、敢为人先、开泰布新、创建一流、东风永恒、勇攀高峰等十余个角度给在场师生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多年来的波澜壮阔历史,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生动讲述了众多珍贵文物、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大家认真倾听、仔细观看并不时与讲解员交流互动。

通过历史记载、实物展示和现场讲解,同学们了解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伊始,紧紧围绕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设置系科专业,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逐步形成“理工结合、理实交融”的办学特色,为教育体制调整、工农兵学员招收、“回炉”班开办、科研教学同步建设所作的不懈努力,体悟了“举家南迁”合肥后开启“二次创业”的艰辛历程和决心毅力,学习了改革开放后首创研究生院、创办少年班、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率先开放办学等开风气之先的重大举措,深切感知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心系家国情怀、践行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
此外,全体学员还了解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在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和老校长纪念室,社团崔洁、于萍两位同学结合自己所思所想所感,向现场师生分别讲述了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杨振宁等科学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故事,号召大家在“十五五”时期和未来征程中,要潜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光辉品质,不断厚植爱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培养创新能力、掌握真才实学,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王开宝老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专题中“如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这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结合16世纪以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历史史实,系统阐释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三个角度,给大家作了一场现场教学。他引导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人才培养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大家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于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立志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近距离感知钱学森、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等科学家秉承‘科教报国、追求卓越’初心,为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现代化事业付出毕生心血、作出杰出贡献的光荣事迹,使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以及‘勤奋学习、严谨专注、勇攀高峰’的学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要见贤思齐、笃行不怠,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随后,大家还现场参观学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长廊。
本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更好启迪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本领、塑造品格,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作出了有益探索。
(汪 艳、王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