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学院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通过引入上海交通大学优质资源,引进退休高层次人才,大力培育青年教师等多项举措,学校正逐步构建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高效精干、内外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名校引擎,深度融合提升办学能级
2024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合作协议,开启了省校、市校合作新篇章。根据协议内容,芜湖市、上海交通大学将共同支持芜湖学院建设,设立上海交大芜湖研究院,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
今年1月,经上海交通大学推荐,冯传良、张鹏两位教授分别担任芜湖学院校长、副校长,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资源,确立了规模适中、特色鲜明,能为芜湖市产业升级聚力、揽才、赋能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精心制定《芜湖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行动方案(2026-2030年)》。

“来到芜湖学院后,我深切感受到芜湖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冯传良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芜湖学院辐射,助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芜湖学院与上海交大芜湖研究院形成“院校一体、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上海交通大学选派高层次人才团队,为学校发展赋能,推荐4位领军人才,分别担任芜湖学院4个二级学院院长,同时兼任上海交大芜湖研究院相关科研平台负责人。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敬忠良教授表示:“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与芜湖学院合作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这种合作模式带来的双重效益。一方面,我们能够将上海交大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芜湖学院;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科研团队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实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芜湖学院坚持地方性、特色化、应用型导向,以新工科、新文科为重点,重新布局学科专业体系。在保留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与芜湖市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的工科专业。将原有64个专业优化调整为33个招生专业,撤销老旧专业,增设新能源汽车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同时,将原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整合为9个二级学院,其中6个理工科二级学院与上海交大芜湖研究院各科研平台一一对应,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力量壮大发展。
此外,该校积极引入上海交通大学育人理念,创新探索“顶天立地”育人模式。“顶天”,即面向优秀学生,探索设立“工科试验班”“AI创新班”,打通学生赴上海交通大学研学渠道,探索联合培养优秀学生的长效机制。“立地”,即立足芜湖产业升级需求,与奇瑞汽车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设立“冠名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质资源,学校教师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先后应邀到校讲学,举办多场高水平教学和学术讲座。今年暑期选派29名学生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研学,选派10名学生参加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志宏国际学校学习。与德国、塞尔维亚等国家高校加强交流,探索学校国际化发展路径。
银龄赋能,经验智慧绽放新光彩
芜湖学院在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退休高层次人才返聘计划,深入挖掘“银龄宝库”的智力资源,让退休学者的经验与智慧在校园焕发新活力,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该校目前已成功聘用22名退休高层次人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1名,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等多个重点学科领域。学校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将聘用期限设定为3至5年。他们均在省内知名高校拥有30余年教龄,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与科研实践经验。
返聘以来,这批“银龄教师”迅速融入芜湖学院的教学科研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结合自身授课经验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在学科建设中,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学科发展方向提供精准建议,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项目落地;在科研指导中,主动帮扶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分享项目攻关与成果转化经验,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子信息学院返聘教授黄时中分享道:“虽然已经从原单位退休,但来到芜湖学院后,我感觉自己重新焕发了教育事业的‘第二春’。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余热的平台,让我能够把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科研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这种传承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
“引进退休高层次人才是我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人力资源处负责人张铮表示,此举不仅是对学者专业能力的认可,更能通过激活其行业资源与实践智慧,构建起覆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三维支撑体系。“我们希望以此搭建新老人才交流平台,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又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为了充分发挥银龄教师的作用,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返聘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确保返聘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银龄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结对子”活动,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育才培优,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始终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通过持续完善培养体系,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9月初,芜湖学院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圆满落幕。来自全校8个教学单位的近百名青年教师,通过系统培训、教学实践及成果展示等环节,顺利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充电赋能”学习。研修班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授课,内容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科研项目申报等多个方面。
“刚入职时,我对课程设计和课堂管理都有些迷茫,是学校各类培训与实践指导让我快速找到了方向。”人文教育学院青年教师赵小燕表示,“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包括导师制培养、教学竞赛、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等,这种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让我们受益匪浅。”
学校构建了“分层分类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教学见习”一体化培养,确保其快速“站稳讲台”;针对骨干教师开设教学创新、科研能力提升等专题研修班,邀请省内外高校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授课指导。此外,学校还搭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优质课程比赛”等竞技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热情与创新活力,2025年先后有两人荣获省级教学大赛二等奖。
与此同时,芜湖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推动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实践能力。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深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实际工作;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互促共进”。
“通过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及各类竞赛,不仅提升了我的实践教学能力,也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贴合行业需求。”该校青年教师谢德强介绍,其指导学生在暑期刚刚获得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一等奖。“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
学校还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从制度、设施、经费等多方面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前沿探索和研究创新。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2025年学校青年教师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数创历史新高。
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2025年普通本科招生中,在民办高校招生普遍遇冷的情况下,芜湖学院逆势而上,各类别招生排名均呈上升趋势,近 1/3 的新生分数超过本省公办本科录取线,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首位。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其中留芜就业率超过23%,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未来,芜湖学院将持续探索多元化人才引育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芜湖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六个之城”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将紧紧围绕安徽省和芜湖市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引入上海交通大学优质资源力度,优化银龄教师引进机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周新胜、张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