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小安”老师在合肥“开讲”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 > 热点动态   时间:2025-10-28 15:46   收藏   打印

时间:2025-10-28 15:46  

同学们正在与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小安”老师对话。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安。”“小安老师你好!”10月27日,全球首款进入课堂教学场景的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科学教育课上正式“开讲”。这标志着由合肥本土企业研发的尖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迈出从实验室走向讲台的关键一步。

  当日下午,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气氛活跃。课程内容为《设计我们的乐器》,身高1.4米、拥有拟人化形态的机器人“小安”作为助教,与授课教师默契配合,共同引领孩子们探索声音的奥秘。

  面对学生“想知道更多打击类乐器”的提问,“小安”眨眨眼睛,微笑应答:“好的,编钟、鼓、铃钹……”随即,大屏幕同步播放各类打击乐器的演奏视频,让孩子们直观辨识音色差异。在小组设计乐器的环节,学生们完成的“乐器设计方案记录单”经过“小安”用视觉系统逐一扫描记录,将在课后给予智能评价。

  “‘机器人老师’的引入,是成为激活课堂、辅助教学的新质生产力。”项目研发方、无论科技联合创始人胡丽康介绍,“小安”科学教育机器人自今年4月立项,目前已完成研发并进入测试阶段。其核心技术在于搭载了34自由度的灵巧硬件组件,并集成了公司自主研发的表情生成系统与人格定制引擎。这使得“小安”不仅能实现与儿童的情绪同步互动,更具备专业科学教师的引导能力,可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深度学习。

  该项目是精准对接教学痛点、拓展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创新实践。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介绍,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教育场景能有效发挥人形机器人功能,同时极大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征集本地企业能力,最终选定由中国科大校友团队创立的无论科技合作,创新采用“联合研发+收益分成”模式推进,并采取分批支付研发费用等方式,切实减轻初创企业的前期投入压力。

  “国内虽不乏机器人进校园的案例,但多限于一次性科普展示,真正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的尚属首例。”孙丹丹表示,此次应用的“机器人老师”严格对标现行科学教育大纲与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已配套开发出完整一学期的科学教育课程。未来,它将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及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率先开展试点应用。

  着眼未来,“机器人老师”有着清晰的进阶路径。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汪伟透露,“机器人老师”初期担任助教、活跃课堂氛围,中期将实现独立完成部分教学任务,最终目标是构建覆盖课前课后的智能系统化教学体系,为教师减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记者 刘小容 文 罗浩宇 摄)

  相关新闻

“联合研发+收益分成”合肥加速未来产业商业化落地

  “小安”的快速落地,是场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一次成功实践。对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坦言:“智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应用场景不明确。”而“小安”在校园内的首次试点,就是基于这一认识,与学校共同探讨出的创新解决方案。

  孙丹丹告诉记者,在产业调研中他们发现,教育场景是人形机器人能率先落地的领域。“目前国内虽已有机器人进校园的案例,但多为一次性科普宣传,并未真正融入课程体系。”因此“小安”的使命就是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让机器人从“新奇玩具”转变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目标明确,技术研发就交给专业团队来做。通过社会征集,无论科技成为合作企业。但作为初创型企业,无论科技虽有技术,研发资金却并不充足。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便创新采用“联合研发+收益分成”模式推进。

  孙丹丹解释:“考虑到该初创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分批支付研发费用的方式减轻其前期投入压力,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再完成全部支付。”这种灵活的资金安排既降低了企业风险,又确保了项目质量。

  待“小安”应用验收合格后,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计划分批次、分阶段向全市中小学推广。同时,为降低学校采购压力,该中心将采取一次性购买后分批租赁或提供服务的方式,使学校能以较低成本使用机器人开展教学。

  这种“政府搭桥”的模式,有效破解了技术团队研发资金不足与先进技术难进校园的双重困境。“这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长期主义、抱团取暖’理念的体现。”孙丹丹说。

  除了教育场景,合肥还在进一步将产业链协同效应延伸至更多细分领域,助力本土机器人企业找准差异化赛道,实现“术业有专攻”。

  例如,聆动通用深耕物流场景,零次方机器人聚焦家庭与酒店服务场景,中科深谷攻坚地下管网巡检场景,优艾智合基于“一脑多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则专注于半导体与新能源场景的巡检运维和精密辅料装填等关键环节。

  “我们不仅细分企业能力,还整合产业资源。”孙丹丹透露,目前由该中心牵头打造的合肥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产业全链条资源,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产品测试、小试中试与推广应用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小安”的仿生表情头与机器人本体衔接,就是在这一平台上成功实现,让全尺寸仿生机器人能在教室中智慧思考、灵活移动,使教学互动更加自然真实。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加速未来产业的商业化落地,推动合肥成为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孙丹丹说。

  记者 刘小容

来源:合肥日报 编辑: 吴春红
来源:合肥日报
相关新闻
  • 校园
  • 职场
  • 考试
  • 专题
宿松县九姑乡中心小学举办秋季传染病防控讲座

宿松县九姑乡中心小学举办秋季传染病防...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招才引智高校行” 安徽全省已举办1160场

计划招录2577人!“国考”补录8日开始报名

2026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图说教育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