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
- 职场
- 考试
- 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审美追求。地方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教育功能。将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不仅能丰富美育内容、创新美育形式,更能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对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和艺术创造性,是具备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美育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识,拓宽审美视野。非遗包含了集体记忆、社会风俗与情感认同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审美图谱,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非遗与美育相结合,是对美育内涵的丰富与提升,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非遗实践讲究“心手合一”,学习一项非遗技艺,不仅是美的熏陶,亦是持之以恒的意志锤炼,其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更是德育的鲜活教材。推动非遗融入高校美育,是活态传承与审美教育的叠加,是构建中国特色高校美育范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
安徽,襟江带淮,吴楚交汇,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样的地理风貌,孕育了璀璨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我省为例,徽州木雕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理念,将山水意境与人文情怀融入方寸之间,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黄梅戏以明快质朴的唱腔、贴近生活的叙事,展现出人民群众乐观豁达的精神气质;歙县剪纸以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徽州民俗的鲜活图景;芜湖铁画、阜阳剪纸等展示了技艺精湛的造物之美。这些非遗形式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共同构建了“徽风皖韵”非遗资源库,能够让高校学生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理解美的多样性,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当前高校美育多侧重西方美学理论与经典艺术形式,对本土传统美学的挖掘不足,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审美认知存在断层。地方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基因”,其创作过程、技艺传承、民俗语境本身就是生动的美育素材。例如,学生在学习徽州竹编技艺时,不仅能掌握“经纬交错”的编织技巧,更能体会“器物有魂”的工匠精神。这种沉浸式的美育体验,能够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美在生活、美在创造”的深刻内涵。
将丰富的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有效的育人成果,关键在于创新实践路径,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壁垒,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育人生态系统。一要建立校地协同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由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安徽非遗美育资源库”,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走访非遗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讲座、研讨等活动。高校则应对本土非遗的技艺流程、美学特征、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性梳理,为其精准融入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二要优化专业布局,重构课程体系。高校应着力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深化”的课程体系。在通识层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安徽非遗美学概论”等课程,全面介绍安徽非遗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色。在专业层面,鼓励跨学科联动,如在设计学专业开设“徽派符号与设计创新”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深化“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黄梅戏经典剧目创编”工作坊,实现非遗与前沿学科的深度嫁接。三要创新教学模式,推动非遗创新转化。非遗是实践的艺术,其育人成效必须在“做中学”“创中悟”得以深化。高校应大力建设“实践为核、创研并举”的培养平台,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徽雕大师工作室”“文房四宝传习所”“黄梅戏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在亲手捶打铁画、研墨临帖、学唱身段中,体悟匠心独运,实现情感共鸣。组织学生赴徽州古村落地等进行研学写生,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完成考察报告、艺术创作和志愿服务,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将朴素的乡土情感升华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除了课堂与工坊,一个充满浓郁非遗韵味的校园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场景。高校可精心策划“非遗主题月”系列活动,常态化举办“新安画派”展览、黄梅戏“校园版”演出、徽剧名家讲座等,让校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非遗教科书,实现非遗美育“入眼、入耳、入心、入行”的育人效果。
■ 崔璨 董军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本文系省社科创新发展课题[2021CX159]研究成果)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