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金寨县始终将校园食品安全视作重大民生工程与底线任务,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监管能力升级,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学校自律”的社会共治格局。
用“智能工具”破解监管“资源瓶颈”
2015年,金寨县启动“明厨亮灶”,面临着典型的县域治理困境:160所学校散布于山区与乡镇,仅依赖市场监管人员实地巡查,难以实现全流程覆盖。初期思路明确:率先实现后厨“可视化”。
四期工程投入498万元,为每所学校的操作间、洗消间等5个关键区域配备摄像头,配套10M专线传输,800余个监控点位构建成初步的“可视网络”。但基层实践中仍出现若干未及预期的问题:本地硬盘存储常因断电导致数据丢失,部分山区学校摄像头上线率波动较大,2024年排查显示,系统故障达78处。
2024年的升级,核心在于以技术适配基层实际。55万元“以租代建”的投入,未追求技术奢华,而是聚焦落地实效:为110所50人以上学校更换550台高清摄像机,加装110个智能音柱;关键举措是将存储迁移至省级云平台——此举直接解决了山区学校“断电丢数据”的难题,视频可存储30天且支持随时调取,摄像头稳定上线率从85%提升至98%。
更具突破性的是AI算法的“本土化改造”。未照搬通用模型,而是将《集中用餐单位食堂防鼠八项措施》等规定拆解为可识别场景:老鼠活动、未佩戴口罩、接打电话、垃圾桶未加盖……这些食堂从业人员日常忽视的细节,均成为AI的“监控重点”。目前老鼠识别准确率达90%,但针对透明口罩、深色工作服等情形,算法偶有“误判”,技术人员正针对这些县域特有的识别难点进行反复调试。
将“技术预警”转化为治理“实际效能”
技术再先进,若无机制支撑,极易沦为“摆设”。金寨县的关键举措,是将“智能预警”纳入治理链条。
过去监管主要依赖“人海战术”:监管人员实时监控屏幕,学校自查依赖“领导突击检查”,160所学校完成一轮检查,通常需要半个月。如今四级响应机制有效运转:AI预警同步推送至学校后勤、乡镇监管所、县级指挥中心,第一处置人、复核责任人等清单清晰明确。“以往发现违规操作,需记录待后续现场检查时提出,现通过智能音柱即时提示‘请佩戴工作帽’,现场数分钟内即可完成整改。”一位乡镇市场监管员表示,响应时间从“按天计算”压缩至“按分钟计算”。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县教育局联合市监局出台《金寨县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慧系统应用管理制度》,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AI预警数据直接纳入学校食品安全评估,每次预警均需附“问题清单、整改时限、责任人”。截至目前,已发布6期巡检简报,为21所学校提供生物防治技术指导,均源自预警数据中发现的实际问题。
更细微的变化体现在“共治”层面。家长通过“皖事通”可查看后厨实时画面,学校每学期举办“透明厨房开放日”,不仅展示灶台情况,还公示食材检测报告。“以往总担忧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卫生,如今可直观看到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口罩、菜品是否清洗干净,内心更为踏实。”一位家长的表述,反映出社会监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剖析技术落地的“现实温差”与“破解路径”
智能监管实施近一年,基层的真实反馈较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设备需24小时通电,但部分学校为图便利,将监控线路与食堂照明线路接入同一开关,工作人员下班关灯时,监控同步中断。”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初期布线时未充分考虑食堂工作习惯。目前正逐校改造线路,更换为独立开关——基层技术落地,需在“规范”与“习惯”之间寻求平衡。
食堂从业人员的“心理适应”更需耐心引导。一位从业三十年的老师傅坦言:“初期感觉一举一动均被监控,存在不适。”县里未采取“一刀切”方式,而是结合预警案例开展培训:“此举并非刻意挑错,而是为防范老鼠进入面缸、未佩戴口罩导致头发掉入食材等实际风险。”逐渐地,工作人员开始主动对着镜头整理工作帽——技术的温度,体现在对人的理解与尊重中。
下一步,将试用蔬菜、荤菜的区块链溯源,关联采购记录与后厨加工视频,解决“食材来源追溯”问题;AI算法优化将优先攻克“透明口罩识别”难题,因学校佩戴此类口罩的工作人员较多;还将邀请政协委员、家长代表进入后台查看数据,使“监管透明”从口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际举措。
金寨县的实践,本质上是基层治理的“试错记录”:并非先制定完美方案再行动,而是针对“监管覆盖不足”问题安装摄像头,针对“人工监控乏力”问题引入AI技术,针对“整改不彻底”问题建立制度规范。从“可视监管”到“智能共治”,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这一过程无捷径可走,需在技术与实际的不断磨合中,逐步实现“让孩子吃得放心”的朴素目标。(张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