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白色的扎染布料勾勒着节气韵味,糖浆流转凝结着非遗温度,17名安庆师范大学志愿者躬身陪伴在孩子们身旁,共同进行指尖创作。
11月7日立冬时节,安庆师范大学“弘美”志愿服务队携手“扎染俱乐部”,走进安庆市迎江区起点特殊教育学校,以非遗技艺为媒、以节气民俗为引、以公益爱心为桥,让十至十几岁的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温情互动中收获冬日暖意。
扎结定型、染色浸泡、拆洗氧化……这场温暖相遇早有铺垫,为筹备充足手工作品用于现场体验与爱心义卖,11月5日,“弘美”志愿服务队、“扎染俱乐部”联合“你好艺术家创意美工坊”的数十名学子一同赶制扎染布艺饺子。“我选柔和的蓝白渐变,像天空和云朵,希望孩子们感受到自由美好。”设计学专业2024(2)班的彭蓉艳说。据了解,这些满载心意的手作,除供孩子们现场创作留念外,其余均捐赠给特殊教育学校爱心柜台,通过爱心商城义卖,为特殊教育事业助力。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公益单一模式,让传统文化传承与爱心帮扶双向赋能。”“弘美”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美术学专业2024(2)班的方晓茹介绍,联合美工坊与扎染俱乐部开展活动,正是看中了专业力量能让非遗体验更具深度。为兼顾特殊儿童的安全与操作能力,前期筹备时,团队改编了简化版扎染工艺,既保证安全性又能让孩子们轻松体验创作乐趣,并特意准备布料专用胶替代针线,消除针线使用的安全隐患。同时,志愿者们还规划好现场布局,将桌椅摆放在室外围成一圈,把材料工具整齐陈列,用细节彰显对孩子们的用心。
活动当天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被现场吸引,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纷纷围拢过来。布艺创作区中,志愿者协助孩子们用圆规在染布上画出圆形,再代为剪成规整布料,全程细致引导。14岁的南南(化名)认真“打开饺子皮”,将棉花做的“饺子馅”放入其中,沿着边缘仔细涂胶后完成粘贴。9岁的月月(化名)则在妈妈胡女士的协助下合力塞“馅”,“多塞一点”“好啦好啦,少一点”,母女间的互动充满温情,最终小姑娘腼腆一笑宣告“完成啦”。
做完布艺饺子,孩子们拿起画笔为作品添上眨眼、微笑等童趣表情,系上流苏绳子点缀,每一件手作都独一无二。志愿者们还适时讲解“立冬吃饺子”的民俗寓意,让节气文化在互动中自然传递。另一边的糖画区前排起长队,志愿者手持自带充电宝供电的“胡萝卜”糖画笔手腕轻转,融化的糖浆在糖画板上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孩子们踮着脚尖紧盯笔尖,眼神里满是期待,拿到晶莹剔透的糖画时,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做手工饺子、看糖画,太有意思了!”拿着亲手制作的扎染饺子包和小蝴蝶糖画,男孩勇勇(化名)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
“孩子们平时接触传统手工艺的机会很少,这样的活动格外珍贵。”起点特殊教育学校童老师感慨道。孩子们在触摸布料、观察纹样、粘贴创作、品尝甜味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感官认知,更在与志愿者、家长的互动中收获了自信与快乐。她提到,活动消息公布后,孩子们每天都满心期待,“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的关爱,正在他们心里悄悄种下种子”。据介绍,爱心义卖所得将用于购置学校康复教具,让这份爱心以更实际的方式陪伴孩子们成长。
“参与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公益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彼此的成长。”志愿者、设计学专业2024(2)班的王婧怡一边帮孩子整理作品,一边感慨道。她表示,从前期筹备时反复打磨活动细节,到现场耐心引导孩子们创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意义。尤其是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成功完成作品后的欢呼,以及脸上绽放的纯真笑容,更坚定了她践行志愿精神的决心。
“我们希望以青年之力,让传统文化融进日常生活、让爱心持续传递下去。”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金忠良表示,未来将继续搭建更多平台,让非遗传承更有温度,让公益行动更有深度,在实践中培养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方鑫慧/文、高川童/图)

-
固镇县连城中心小学纬二路校区成功举办第七届阳光体育趣味运动会
-
-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
-
计划招录2577人!“国考”补录8日开始报名
-
-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