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青阳,青山叠翠,药香弥漫。7月21-25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精”准发力实践团10名师生走进安徽青阳县,深入黄精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食品企业、检测中心及黄精博物馆,梳理九华黄精产业的“前世今生”,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路径。
触摸黄精文化基因
九华黄精作为池州特色道地药材,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地方就是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在董睿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推开青阳博物馆的木门,一股沉静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中医药相关的古籍文献、传统药用器具等实物遗存。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路、唐宋时期的医药典籍、明清年间的黄精炮制工具,在展柜中串联起千年文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青阳县博物馆 张振宇 供图
在黄精博物馆,队员们观看了黄精从种植、加工到产品的全过程影像资料,对黄精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深刻理解到传统工艺的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博物馆 张振宇 供图
“这片‘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黄精种植记载。”那些刻在砖石、写在纸上的记忆,让实践团忽然懂得:今天的九华黄精产业,从来不是凭空而起的奇迹,而是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的文化根脉。张小娟老师指着年轮般的黄精根茎感慨:“五年生的黄精才够药典标准,做药如做人,都需要时光的沉淀。”
丈量乡村生态智慧
实践团走进田间小路,种植区的全貌在青山掩映下舒展画卷。林间湿润的空气里,黄精在乔木庇护下静静生长。

图为种植基地负责人为实践团讲解黄精的林下种植 张振宇 供图
张小娟老师蹲在黄精植株旁,拂过植株的脉络,提醒实践团成员实地观察黄精在林下自然生长的状态,详细了解种子直播、苗木移栽、块茎种植等不同种植方式的技术特点。“育苗是产业链的第一个质控点。”从最初零散种植,到如今形成集种苗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令队员们对黄精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图为种植基地负责人带实践团成员参观种植基地 张振宇 供图
成员王清秀说:“突然懂了“农耕”二字的分量,这不是课本里抽象的‘生态种植’,是泥土沾在裤脚的真实,是每棵苗都要被认真对待的敬畏。”
解码车间制造工序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九蒸九晒”工艺 张振宇 供图
实践团探访九华黄精初加工车间,参观黄精“九蒸九晒”的生产线,了解从新鲜黄精到成品药材的加工流程。从药用到食用,从山里到城里,黄精在劳动人民的双手打磨下,变成了能走进千家万户的美味。

图为技术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检测要点 张振宇 供图
产业腾飞离不开科技之翼。中医药产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科技赋能是关键,而标准体系的建立则是品质保障的基础。步入九华黄精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检测黄精的重金属残留与有效成分。这里的检测数据,与种植、加工环节的标准形成闭环,为九华黄精的市场信誉保驾护航。团队成员赵琪浩说:“从土壤到成品,每环节都要过‘数据关’,品质是生命线”。那些样本在仪器里变成一个个数据,检测报告上盖着的“合格”印章,背后是对每一份产品的责任、对每一位消费者的承诺。
五天的实践中,博物馆、基地、车间、实验室串联起九华黄精的全产业链图景。“从历史文脉到现代产业,从生态种植到科技赋能,我们看到了特色产业振兴的完整答案。”张小娟老师感触很深:“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冰冷的报表,而是无数人用双手编织的温暖图景,是土地与人心共同生长的力量。”(王清秀 丁全 叶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