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7月2日至11日,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万佛‘云’帆·创意赋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陶辰、杨本俊两位老师带领下,走进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景区开展实践活动。期间,皖西学院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同步举行,校企双方以专业实践为纽带,共同探索景区“文旅+科技”升级新路径。
校企共建筑基石,万佛湖畔启新程
7月2日上午,万佛湖景区游客中心二楼会议室内气氛热烈,环境与旅游学院与万佛湖景区进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签约授牌仪式。舒城县万佛湖水源保护和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局局长苏宁军、应急管理局局长兼旅游公司董事长王明珠、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陶辰、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杨本俊及9名实践团成员出席仪式,活动由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宁帅主持。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共同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当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景区坝前人文公园开展实践活动。同学们走在名人大道上,阅览着铭刻于方碑上的箴言,学习名人精神,聆听岁月回响,汲取奋进力量。随后,实践团成员对坝前公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实地观察景区丰富的旅游景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促进景区发展的研学设计积累第一手资料。
踏岛巡湖探现状,研策赋能创未来
7月3日实践团以“摸清景区现状底数”为目标,沿景区官方推荐线路展开沉浸式调研。同学们分三组同步作业,分别搭乘游船考察燕子岛、周瑜岛、龙王岛等区域,同学们一路走、一路记。汗水浸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标识不清”“休息不足”“动线交叉”等关键词。傍晚返程时,同学们将访谈录音、测量数据全部汇总,初步梳理出三大类二十余项待优化清单。大家深刻体会到:风景不只是山水,更是细节里的温度;乡村振兴也不止产业兴旺,还需把游客体验做到极致。实践团用青年视角为景区升级注入新思路,为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再添一份“青春注脚”。
7月4日实践团分四个小组开展专项工作。5A景区复审协助组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及5A景区信息化标准,依据沉浸式调研结果全面排查景区现有问题,为5A复审材料撰写及整改落地提供依据;服务优化组着手编撰旅游服务标准化操作手册;创意策划组利用登顶大坝后远山重影营造山峦湖光层次感,形成“千米大坝”“千里江山图”等网红打卡点的创意设计方案;文化标语组负责景区宣传标语、全年每月宣传主题、活动策划等内容。专项工作开展期间,实践团成员跟随景区工作人员细致观察其日常工作内容与流程,代入工作人员角度,记录景区在日常运营中的发展现状。
问卷调研收数据,访谈乡邻暖人心
7月5日,实践团在景区入口、游船码头、景区出口等3个核心区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资料。期间,团队发现景区出口至游客大厅的店铺存在闲置现象。随即分组走访周边居民,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景区发展对居民就业、收入结构的影响,收集居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诉求。访谈过程中,同学们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更加亲近,居民们也对大学生们的到来有了更深的感触,访谈互动也让本次“三下乡”之行不仅有实践学习,更充满着人文关怀。

研学龙湖寻文脉,实践河畔悟精神
7月6日上午,实践团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结合景点空间分布与文化建设,开展研学旅行路线规划,并同步进行研学课程设计。重点参观龙河口水库纪念馆内部、燕子岛李公麟馆、周瑜岛周瑜读书楼等人文景观,体悟文脉精神内涵。
当日下午,实践团沿景区小兰花茶道,攀登龙河塔,步行于千米大坝。沿途观察景区茶文化资源,探寻茶旅融合的本土化路径;登龙河塔至七层俯瞰湖区全貌,细察各层玉石、木制器具等工艺遗存,领会匠人精神;驻足千米大坝,领略世界第一人工大坝的磅礴魅力,学习前人以血肉铸就“新的长城”的壮举,感悟在大坝建设中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龙河口精神。
实践育人结硕果,校地共谱新篇章
7月7日至11日,实践团完成了对旅游活动影响环境质量的科学评估;对景区网红打卡点完成了创意设计,为5A复审材料撰写及整改落地提供依据;撰写完成了旅游服务标准化操作手册,设计了景区宣传标语、全年每月宣传主题,协助景区直播运营;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所发布推文、视频共获得近三千次浏览,为景区的宣传推广提供助力。通过与景区的深度联动,实践团不仅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了青春智慧,更让青年学子在田野间、景区里读懂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干诠释担当,让青春之花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绚丽绽放。
十天的实践中,师生们既当“观察员”,用脚步丈量景区发展现状,以数据梳理文旅升级痛点;又做“赋能者”,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创意方案、服务手册,让高校智慧真正扎根地方土壤。不仅为万佛湖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更让同学们在社会课堂中深化了对“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解,锤炼了服务地方的过硬本领。
未来,环境与旅游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地方服务”的闭环联动,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扎根基层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社会中实现青春价值,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高校力量。(吴卓羽、夏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