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挥毫泼墨时笔尖的顿挫、勾勒家乡画时色彩的晕染、制作竹灯笼时竹筷的轻响……近日,安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红韵童行,艺心筑梦”社会实践团在宿松县“兴宇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围绕诗词书法、艺术绘画与手工制作开展课程,让学生在横竖撇捺间感悟汉字之美,于指尖创作中厚植家国情怀。

书法、绘画、手工课程常见,但如何寻找到切入点,让三者融会贯通,实现课堂的“梦幻联动”呢?实践团成员们在查阅大量宿松历史、人文资料,开展4次会议商讨课程与3次模拟课程试讲后,终于寻找到了协调课程的切入点——将刚正遒劲的书法、诗情画意的小孤山家乡画与颇具宿松文化特色的手工竹灯笼制作在课堂上有机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2023级的聂维华手握毛笔,起笔、行笔、收笔一气呵成,“小孤山”三个字便跃然出现在宣纸上。“在诗句‘天地偶然留砥柱’中,我们能感受到“长江绝岛”小孤山的险峻与坚韧。”她结合南宋诗人谢枋得的古诗《小孤山》,引导学生置身山水意境中学习书法知识。“五笔执笔力度需适中,掌心留空,手腕与纸面始终要保持持平。”聂维华一一纠正学生姿势与手型,鼓励学生在宣纸上自由挥洒,于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飞鸟、小舟、孤山……来自宿松县趾凤乡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刘一菲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小孤山的轮廓。“在学习过文人墨客笔下描绘小孤山的诗句后,我才发现家乡的山水原来曾经有着这么多历史印记!”她展开联想,绘制出了一幅碧空下环绕着孤帆与飞鸟的小孤山风景图。她表示,书画结合的课程形式让她不仅学习到书法的新技巧,更在诗词当中感受到家乡山川风景的壮丽秀美。
“首先,我们要利用筷子拼出四个灯笼面的框架,然后再进行组装、固定,整个过程一定要保持耐心。”制作竹灯笼的流程较为繁琐,学前教育专业2024级的研究生董青将步骤逐一拆分讲解,向学生示范疑点难点。“宿松竹灯笼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的传统手工艺品。”谈及课程设置初衷,她表示,希望学生制作竹灯笼感受工匠精神,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据悉,“红韵童行,艺心筑梦”社会实践团始终致力于在紧扣“家国情怀培养、艺术启蒙教育”的主旨中培养青少年爱家乡、爱国家的家国情怀。“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教学,在孩子心中播下热爱家乡,守护传统文化的种子。”团队负责人、学前教育专业2024级研究生崔赵薇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打造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非遗的内涵与价值。(汪巧 赵晨阳/文、祖 毅 陈瑶瑶/图)

-
全国少年轮滑阻拦锦标赛屯小滨湖勇夺双冠 实现大满贯突破
-
-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
-
计划招录2577人!“国考”补录8日开始报名
-
-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