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3日,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谱写鹅业畅想曲,共筑乡村振兴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安徽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皖西白鹅原种场有限公司、霍邱县友喜食品有限公司、六安农科院、富成羽毛加工厂及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产业调研、技术学习、助农服务与智能制造考察,全面探索鹅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赋能饲料生产,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6月30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安徽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以现代化饲料生产为核心,构建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牧产业体系。在饲料厂内,团队成员见证了全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从中控室计算机精准配料到粉碎制粒、冷却装袋,每一环节均实现智能化管控。技术负责人介绍:“通过自动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30%,推动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一模式不仅保障了饲料品质的稳定性,更带动周边农户从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岗位,为乡村人才升级提供新路径。

白鹅保种与创新养殖,激活特色产业动能
6月30日下午,团队深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安徽省皖西白鹅原种场有限公司,调研皖西白鹅的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应用。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皖西白鹅的品种优势:“成年公鹅体重可达7公斤,羽绒朵大绒密,被誉为‘软黄金’。”团队观察到三大技术创新:环境智能调控:鹅舍通过湿帘、排气扇与遮光篷布组合,实现温光精准控制,突破反季节产蛋技术瓶颈;精细化育雏:阶梯式温控管理与“初饮开食”技术使雏鹅成活率达95%以上;活体采绒技术:90日龄以上健康鹅可年采绒3-4次,单次获绒150克,综合效益提升200元/只。
这些技术不仅巩固了皖西白鹅的种源优势,更通过“育种—养殖—采绒”全链条带动农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深加工延链增值,品牌化助力农户增收
7月1日,团队赴霍邱县友喜食品有限公司调研鹅产品深加工环节。这家省级龙头企业拥有六大生产线,其“画中天鹅”“豆卤鹅”等品牌产品远销全国。在加工车间,团队成员观摩了朗德鹅肝取制工艺,从屠宰分割到腌腊酱卤,全程标准化操作确保食品安全。企业专题片显示,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与回收渠道,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此外,企业与皖西学院签订实践协作协议,未来将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优化产品工艺,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实现产学双赢。
田间地头践初心,科技助农显担当
7月2日,团队走进六安农科院开展助农服务。在农科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化身“临时兽医”,参与鹅群疫苗接种、饲料颗粒机维护及兽药捐赠等帮扶工作。团队成员科学防疫护鹅群,规范完成疫苗配制、注射及免疫档案记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设备维护助生产:学习小型颗粒机故障排查与保养技术,帮助农户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爱心捐赠解民忧:向农户赠送驱虫药、止泻药等实用兽药,并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农户李阿姨感慨:“大学生们不仅带来技术,更送来了贴心帮助!”此次活动强化了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展现了青年扎根基层的担当。
智能制造革新传统,羽毛球产业升级
7月3日上午,团队探访富成羽毛加工厂,考察羽毛球智能制造全流程。工厂通过高精度光学分选、全自动插毛机、智能捆线设备等,实现每分钟分拣3000片羽毛(准确率99.8%)、机械臂精准插毛、传感器实时监测缠线张力。质检环节结合三维扫描与智能发球测试,确保产品符合国际品牌标准。团队成员与厂方就“机器学习优化参数”“5G设备互联”等展开讨论,技术总监高度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视角为数字化车间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全产业链聚合发展,生态农业引领未来
7月3日下午,团队走访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个皖西白鹅良种扩繁基地,该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形成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在皖西白鹅文化馆,学生们系统学习品种历史与产业价值。企业通过标准化服务带动农户绿色养殖,实现集聚效应。这一模式为乡村特色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也为学生专业实践与职业规划搭建了平台。

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此次社会实践以鹅业为主线,覆盖“饲料—育种—养殖—加工—制造—生态农业”全链条,形成三大启示:科技驱动产业升级: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特色资源转化经济优势:皖西白鹅的保种与综合利用凸显差异化竞争力;产学研融合长效赋能:校企合作破解技术难题,培养应用型人才。
皖西学院生工学子以专业所学服务地方经济,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使命。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为乡村振兴谱写更绚丽的篇章。(夏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