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铜陵学院“‘铜’绘非遗卷·‘姜’启振兴路”团队走进“中华姜乡”核心产区佘家大院,在这片浸润着千年姜韵的土地上,开展一场探寻铜陵白姜非遗与乡村振兴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里的非遗认知,化作实地触摸的深刻体验。

听非遗之声:传承人讲述白姜与乡村共富故事
在佘家大院的白姜文化宣讲室,非遗传承人佘丰收细数着白姜的历史:自西汉开始种植,到北宋成为贡品,这颗看似普通的生姜,承载着数千年的光阴故事。佘丰收带着乡亲们深耕白姜产业,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标本”,变成了“长在泥土里的希望”。她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用这份热爱串联起大院村200多户村民的乡村振兴梦。她的讲述既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传承人的责任与温度,也拉开了“探寻”的序幕。
探生长之境:独特水土孕育“姜中珍品”
团队学子们走进白姜种植基地,探寻这“姜中珍品”的生长密码。种植户笑着介绍:“咱这儿的土排水好、肥力足,气候湿润又光照够,就是为白姜量身打造的‘宜居地’。”田间的挡棚格外显眼,那是祖辈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既能遮挡强光,又能锁住适宜的温湿度。同学们蹲下身,触摸土壤的纹理,观察姜苗的长势,深深体会到:每一颗优质白姜,都是独特水土与劳动者精心呵护共同孕育的馈赠,藏着铜陵大地与光阴签下的温柔契约。
观种植之艺: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碰撞活力
在种植基地,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更让学子们印象深刻。种植户一边示范选种、催芽、培土等步骤,一边讲解着千年传承的严苛要求。而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技术也在为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不仅保留了白姜的传统品质,更有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学子们亲手体验培土,在手掌与泥土的接触中,既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厚重,也触摸到了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
寻振兴之路:“姜产业链”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实践中,学子们更看到了白姜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如今的白姜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规模化种植基地提供充足货源,加工企业将鲜姜制成多种产品,大幅提升附加值;中华白姜文化园、佘家贡姜非遗馆等平台,则让白姜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学子们走上街头开展调研,收集市民对于白姜的认知与建议,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非遗’不只是历史的沉淀,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学子们感慨道。这场实践让青春在与千年姜韵的相遇中,埋下了传承的种子,也更坚定了“‘铜’绘非遗卷·‘姜’启振兴路”团队成员为传承“非遗”、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叶圆圆)

-
全国少年轮滑阻拦锦标赛屯小滨湖勇夺双冠 实现大满贯突破
-
-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
-
计划招录2577人!“国考”补录8日开始报名
-
-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