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国际化,安徽大学育人闯新路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 > 安徽教育   时间:2025-09-30 12:53   收藏   打印

时间:2025-09-30 12:53  

  新学期开学不久,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王智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不同寻常的暑期经历。这个夏天,他在第十三届中日韩暑期创新工程设计项目(SPIED)活动中,与日本、韩国学生临时组队,精巧设计了一个会“思考”的快递箱,并凭借这项作品斩获本次活动唯一的特等奖。

  “我们需要让配送箱在运输过程中感应环境变化,自动保持平衡,有效保护运输物品的安全。”王智介绍了自己参与设计的“智能平衡配送箱”,这个箱子融合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多领域知识。这支由三国学子组成的创新团队,以英语为交流语言,在中日韩三国教师团队的联合指导下,经过一周的磨合、备战,最终一战成名。

  这是安徽大学探索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该校最典型的工科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打破传统工程教育边界,与日本、韩国多所知名高校携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跨文化、跨学科团队”浸润式培养模式。不同国籍、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创新共同体,用多元文化碰撞出工程创新的火花。

  中日韩暑期创新工程设计项目发起人、安徽大学教授潘天红见证了这场教育变革的全过程。“十年前,我们只是尝试性地组织暑期项目,如今已发展成系统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潘天红感慨。

  在“双跨”团队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教师更多扮演引导员和协作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创新实践的主体。依托中日韩创新工程教育项目,来自机械、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国际化团队,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3D打印、树莓派、Android等创客技能为基础,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自主探索和设计,完成从问题提出到方案设计、开发与测试的全过程。

  学生在“做中学”的体验中,逐渐成长为具有跨文化沟通力与工程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同样是来自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俞锐感触颇深。他和跨国队友在第十三届中日韩暑期创新工程设计项目活动中开发的“智能家庭省电终端”斩获金奖。“我们的创意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俞锐解释说,“中日韩团队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使作品更完善。”

  为支持这种创新模式,安徽大学参与搭建了完善的线上平台。依托亚洲创新研究与教育联盟(iRE-Asia)教学网站和Moodle课程平台,中日韩师生实现了常态化互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生态。

  十余年的探索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安徽大学学子在SPIED项目中已累计获得特等奖3项、金奖5项,多项获奖作品申请专利或进入孵化阶段。

  更可贵的是,“双跨”团队混合式学习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团队协作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在知识结构、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具备国际视野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正从安徽大学走向世界。

  潘天红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新工科建设与国际化教育紧密结合,力争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格局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工程拔尖创新人才。(记者 陈婉婉 实习生 吴玉昕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 吴春红
来源:安徽日报
相关新闻
  • 校园
  • 职场
  • 考试
  • 专题
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联合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小学开展“石榴籽一家亲 宁宜少年心连心”活动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育集团观澜小学开展...

安徽举办高校毕业生“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招才引智高校行” 安徽全省已举办1160场

计划招录2577人!“国考”补录8日开始报名

计划招录279名!安徽省公务员局最新公告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2025安徽高招直通车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图说教育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