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21日,由安徽省总工会主办,安徽开放大学承办的第三期安徽工匠培训营在合肥圆满收官,来自全省各地57名从事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骨干和一线工人齐聚一堂,历经7天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带着新知识、新技能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继续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训前问需,量体裁衣
“这次培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更在理念信念、职业认同、精神境界上实现了全面提升。原来创新不必是‘大发明’,优化一道生产工序、改进一个工具细节、甚至简化一个操作步骤,都是创新,也让我明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在不断学习中传承和发扬。”来自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刘坤表达了参训后的真切感受。
训前问需,成为培训营开班前重要的一环。为摸清产业工人的实际需求,安徽工匠学院专门成立“安徽省劳模工匠培训营教育培训入学测评和培训需求状况调研”课题组,围绕学员的知识体系结构、新知识新技能水平、课程需求、培训方式、培训阵地、师资意愿等状况编制调查问卷,设置问题20项进行测评,把职业需求变成课程清单。

学研一体,传承匠心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最新的技术知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匠心与传承的领悟,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技艺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的精益求精中。”今年36岁的徐志鑫是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薄板件事业部铆焊班班组长,他带领的班组曾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
为期7天的培训营,通过专题授课和现场教学的方式为工匠们开展培训。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淮工匠标兵、正高级工程师王开库,现场讲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与实践”;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淮杰出工匠、汽车维修工高级技师贾亮,带来《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与管理》专题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最美志愿者李小莉,现场分享“传承工匠精神,践行劳模风范”主题讲座……此外,来自安徽省委党校、合肥工业大学、阿里巴巴集团、科大讯飞等高校和企业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为学员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到安徽创新馆、国家电网等单位开展实践教学,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刷新了知识库,“老工匠”跟上了“新步伐”,“硬技能”对接了“新需求”。
云端课程,同频共振
“平时工作忙,这次培训间隙,我用足碎片化时间,在平台上学习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等课程,便捷又实用。”来自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曹红霞表示。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参与研制了“邮票纸”、“三丈三”宣纸、“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宣、“大国工匠”纪念宣等二十多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依托安徽专业技术人员在线教育平台搭建“安徽省工匠培训营培训项目”子网站,工匠学员们根据自己需求选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延伸课堂触角,补齐知识短板;同时,学员们还通过在线提问,交流讨论等进行实时师生、生生互动,碰撞思想火花;课程辅导团队参与课程论坛答疑、主题研讨、作业批阅等线上辅导环节,指导参训工匠们进行学习成果的转化。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2023年1月,安徽省总工会与安徽开放大学共建安徽工匠学院,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新服务等工作,助力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2024年10月,安徽工匠学院入选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100家工匠学院。
“技能人才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培训营的举办不仅是助力劳模工匠成长的务实举措,也是回应时代需求,引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实践。学校锚定服务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和安徽省重大战略,深化技能人才培育机制,促进教育供给侧与产业、创新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全力打造安徽产业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能工巧匠成长的摇篮,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安徽工匠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张文娟 汪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