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安徽工程大学美育花戏韵传承队走进安庆,开启为期数日的黄梅戏调研之旅。团队成员先后深入安庆市黄梅戏小百花剧团、安庆市博物馆、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挖掘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旨在以美育实践助力非遗传承,探索高校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小百花剧团:触摸黄梅戏的台前幕后
7月1日下午,实践团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本次文化探索之旅的首站——安庆市望江县小白花黄梅戏剧团。对于大学生们的到来,戏剧团团长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真诚。
活动的第二部分以“学唱黄梅戏”为主题。剧团资深弦师首先为学生们介绍了黄梅戏的特色乐器,如高胡、琵琶、三弦等,并重点讲解了黄梅戏音乐的调式特点。“黄梅戏常用F调,音色明亮婉转,既能表现欢快场景,又能烘托抒情氛围。”还现场演示高胡演奏技巧并邀请学生体验,学生们虽生涩却兴致盎然。

随后剧团团长以《闹花灯》选段为例逐句教唱,分解唱段、示范身段动作,鼓励学生放开嗓音学唱并组织单独表演,大家积极参与。最令学生兴奋的是戏服体验环节,服装师介绍了蟒袍、状元袍等不同行当服饰及将军盔等头饰特点,学生们分组试穿后,在舞台上学习基本台步和亮相动作,沉浸式体验让他们感慨演员不易。
记者走进安徽省安庆市“小百花”黄梅戏剧团对团长和青年黄梅戏演员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团长谈到,“当前人们对黄梅戏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经典剧目中,缺乏一些新的优秀曲目来刷新人们对黄梅戏的认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需要青年演员进行创新,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他指出“创新必须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为基础,青年演员首先要“坐得住冷板凳”,系统学习传统剧目,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但同时,团长对青年一代的探索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尝试,这是好事。”他提到,近年来剧团在剧目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关键是要找到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表达方式的契合点,让老观众听得过瘾,新观众也能看得懂、喜欢看。”
博物馆里寻戏脉:穿越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7月2号上午9点,实践团整齐有序地抵达安庆市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文化底蕴的殿堂,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等待着实践团成员们去翻阅。在专业讲解员绘声绘色的引导下,成员们首先系统参观了安庆通史陈列及重要文物展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讲解员的讲述下,逐渐拼凑出安庆历史文化脉络的整体轮廓,让成员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随后团队将重点聚焦在“黄梅戏艺术陈列”及相关专题展厅。实践团迅速分小组高效运作,宛如精密的齿轮,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深度研学组的成员们如同虔诚的学者,在黄梅戏展区开启了“沉浸式”学习之旅。他们围聚在展品前,目光专注地研究着如“黄梅戏经典剧目与乡村生活关联”等具体议题。从剧目中的唱词到角色的服饰,从表演的形式到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乡村文化资源与挑战,试图揭开黄梅戏发展背后的神秘面纱。
下午2点实践团转战芜湖市菱湖公园进行随机采访。他们面带微笑,礼貌地与市民交流,倾听市民对本土黄梅戏的了解、感受及发展建议。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驻足聆听,她表示希望黄梅戏能够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退伍的老兵采访道:“黄梅戏的起源就在安庆,它也是一个主要剧种。像严凤英她是前辈后来有马兰、韩再芬这些当代新秀,她们推动国家戏曲的繁荣推动中国文化屹立不倒,你们这些后生要对文化有自信,对中国剧种传承和发展。”“要加强与兄弟省份主要剧目的协作,通过交流与借鉴,让黄梅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他还鼓励实践团的成员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老兵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念。
探索黄梅戏研究院:问道黄梅智库
7月3日上午9点,实践团走进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就黄梅戏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及青年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调研。此次调研是该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专业机构视角,探寻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
研究院典藏室内,一组数据令实践队员们惊叹:7000多万字文献、2万余张珍贵图片、500多小时影像资料构成的数字资源库,以及“掌上黄梅”APP的推广应用。“我们正在实施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每年市财政投入6000余万元支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研究院科长介绍道。通过定向培养、名家传艺等模式,目前已有60多名青年演员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定向班毕业登台,韩再芬、王行等艺术家通过“师带徒”机制培养出一批新秀。

座谈环节,关于“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尤为热烈。研究院近年牵头复排了多部濒危剧目,同时推出新创精品。艺术指导老师“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证明传统美学与现代叙事可以完美结合。”针对学生提出的“剧目单一化”担忧,她以复排剧目为例指出:“不同行当的表演证明黄梅戏体系的完整性,关键是要走进剧场发现多元之美。”研究院音乐创作组老师认为:“戏曲教育的师徒制优势在于个性化传承,但院校班级制能解决基础培养的规模问题。”现场播放的演出片段展示了青年演员如何将学院派技巧与师承韵味相融合。这种“院校打基础、名师精雕琢”的复合培养模式,正成为黄梅戏人才梯队建设的新趋势。
座谈会结束后记者对研究院陈院长进行专门的访谈,在采访中院长谈到:“要了解戏曲的各个行当,虽然戏曲它是角儿艺术,但是它是一颗菜进去,他是要集灯、服化道、音乐等等各种为一体,只是演员在这个舞台上主体呈现,但是它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所以它每个门类都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他还提到要用安庆方言唱黄梅戏“黄梅戏它就是以安庆的方言为特色,从现在意义上来说,如果不用安庆方言唱黄梅戏的都不叫黄梅戏。所以我们安庆方言因为地方性它是具有一定特色的,我们的安庆方言它就是黄梅戏的特色,如果你用普通话唱它就变了味。”
此次黄梅戏调研,安徽工程大学美育花戏韵传承队成员通过零距离接触黄梅戏艺术、倾听民间声音与学术探讨,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有了立体认知。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结合调研成果,在校园内开展黄梅戏工作坊、经典剧目赏析会等活动,让更多大学生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此次调研不仅为团队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实践课,也为黄梅戏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搭建了新的桥梁。(丁梦茹 彭 莉 夏静伊 余淑琳/文、徐子旸/图)